发布时间:浏览次数:1875次
4月的青藏高原,春天刚刚到来。青海省湟水河支流北川河上一家名叫朝阳的小型水电站,却在运营近68年后,迎来了自己的“落日”——于4月10日被关停。
为了关闭这座有着合法身份的小水电站,西宁市政府花了大价钱。与东家青海省电力公司进行近一年的艰难谈判后,以价值数百万的市郊工业新区60亩土地为代价,换得该电站关闭。
对于西宁市来说,这仅仅是第一步。根据《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与开发方案》,除朝阳水电站外,“对河道治理影响较大”的西宁城东区湟乐水电站和湟源县东峡乡响乐水电站,也将被关停。
该市还宣布,未来数年,还将出资买下境内湟水河流域近20家的小水电站。这些举措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些小水电关停。
此次关停的20家小水电中,除位于西宁市城区的朝阳水电站和湟水水电站外,其余18家均为农村小水电,有8家使用年份不足十年。其中,最年轻的山城水电站建设于2009年4月,年发电量仅为760万千瓦时。
各国对小水电各有定义,中国通常将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称作小水电。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西宁市政府与中国多数地方政府一样,是小水电站的积极支持者。但最终,西宁市为当年的支持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这些引水式小水电为湟水河的污染推波助澜,并严重影响了该市生态景观。
为了拯救母亲河,经过长时间酝酿,青海省政府作出决定,关闭湟水河流域20余座小水电,禁止今后在该流域新建小水电。
事实上,最近一年内,因为担忧小水电引发环境生态问题,最终采取或关或停措施的地方,不止青海湟水河流域一处。2012年4月11日,因岷江小水电广受诟病的四川省,宣称在部分中小河流停建小水电。2011年8月,湖北省神农架整改小水电。
面对小水电引发的严重生态问题,阔步前进的中国小水电建设,不得不重新审慎评估环境风险。
挽救湟水
“此次关停湟水河流域小水电,是为了配合湟水河综合治理工作。‘一为治污,二为景观’。”西宁市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管理委员会(下称湟管委)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万海峰,对财新记者坦言。
湟管委相信,通过关停湟水河上游河段的小水电站,可以逐渐恢复河道截面、增加主体河道水量、恢复河道的景观功能,并逐渐恢复河道对污染物的自净功能,增加河流的生态活性。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374公里。源于青海省海晏县,流经青海省八个县市,经过西宁市区,最终在甘肃境内汇入黄河。湟水河流域范围内河谷宽阔、气候宜人,孕育了高原千年文明,狭长的河湟谷地集中了青海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因之,湟水河被称作青海的“母亲河”。
随着近年城市迅猛发展,湟水河水质迅速恶化。根据青海省环保厅提供的最新检测数据,湟水河中下游河段水质超标严重,大部分河段水质为劣四类水,而西宁市区的七一桥、朝阳桥、小峡桥水质监测点的截面水质更是为劣五类。根据国家对水质标准的划分,四类水质已不适于饮用,仅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不建议直接接触。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河里还有许多湟鱼,白条(鲫鱼)也很多,还能去钓鱼。现在不行了,又臭又脏,像是死水一样。”一位西宁市居民告诉财新记者。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青海省已对湟水河展开污染治理,但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2007年10月,西宁市政府接受挪威政府援助,共同投资2472万元人民币展开为期三年的湟水河治污行动,目标是至2010年让湟水河变清。但这次努力又失败了。2008年,湟水河污染达到历史最高峰。
2011年1月,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湟水治污。骆惠宁称:“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湟水流域推行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水质。”当地知情人士称,正是此轮湟水治污过程中,省领导决策关停流域内20余家小水电站。
2011年7月,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在湟水流域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表示:“湟水流域今后一律不再批建水电站,省发改委要严格把关,不开口子。”
国际水利、环境学界通常认为,一条河的水资源利用率超过30%,将会影响河流自净能力,并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青海省环保厅的一份公开资料显示,由于缺水,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65%,西宁地区更达72.9%,严重超过安全警戒线。显然,这种水资源过分利用,就有小水电的“功劳”。
青海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郭竞世告诉财新记者,这次关停的主要是引流式小水电,它们把水引走,导致下游河道水量小,河流自净能力差。而且水少的河道在西宁市区里,影响景观。
环境恶化倒逼
显然,青海省决定关停湟水河流域小水电,并非外界理解的主动关停,而是环境恶化倒逼。
此次关停之前,湟水河流域小水电一直处于当地省、市政府的支持之下。一份1971年的规划显示,当地当年对建设湟水河小水电曾相当热情,提出:"湟水干流及西川、北川河两条主要支流,按多年平均流量计算,水力蕴藏量为45.24万千瓦。要由县社统一规划,发动群众,大办电站,其中近期拟建小型水电站50座,总装机2575千瓦。"
这些小水电一度给西宁市带来电力和税收。但数十年后,这些小水电造成的环境损害也显而易见。万海峰告诉财新记者,这一回西宁市政府关闭小水电态度很坚决,因为市领导认识到,"如果上游不疏堵,光在市区治理是没有作用的,要整体布局。"
4月25日,在水电站关停半月后,财新记者在离朝阳水电站15公里的电站拦水坝上,看到了电站的生态恶果——北川河道被拦水坝分割成水位落差约3米的两截,上游浑黄的河水大部分从电站引水渠流出,坝下河道则为不足1米深的褐色死水,浓稠的、墨黑色的淤泥已经露出水面,几只死猪散发着恶臭。
引水式水电站通常使用引水渠将河道里的水引走,在水位较低的位置进行发电。河水在发电后通过引水渠流回下游河道。近十年,此类小水电一直被环保人士攻击,因为其大量从河道引水,通常致使下游缺水甚至干涸,河中鱼类等无法生存。
万海峰告诉财新记者,湟水河西宁段目前有20家小水电站,散布在湟水河的三条支流——北川、西川、南川和湟水河干流上,均为"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引水式水电站。
无独有偶。2011年8月起,湖北省开始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的小水电进行整改,所有未经环评验收、未落实环保措施的项目将一律停产整改,今后不再批建引水式小水电。此前,多家媒体曝光称,神农架林区的四大水系上,已建成小水电90座,在建10座,拟建2座,并有2座纳入规划。这些采用引流式发电的小水电,层层拦截原本短促的河流,造成河道脱流,无水可流。
2012年4月11日,因岷江等河流小水电开发而备受指责的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规划称,四川省上游部分中小河流,根据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将划出禁止建坝的受保护河流或者河段。
该规划的背景是,2007年至今,多家环保组织和多位专家经过调研,认为四川岷江的小水电乱象是"失败的典型"。在大小水电的围攻下,岷江的支流和干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流或干枯,最长的脱流段长达上百公里。
"岷江原本不是一条小河,现在却搞得支离破碎。一条河如果没有水了,那还叫河吗?"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反问。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制定的政策,青海和四川对小水电开发的新思路都值得肯定,这是好倾向。"翁立达评论。
难舍小水电
事情往往是复杂的。种种迹象显示,虽在湟水河流域放弃了小水电,但在举国施行的小水电大跃进中,青海省并没有停止全省范围内的小水电建设。
《2011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依旧把农村小水电建设,划为农牧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青海省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337万千瓦,可供规划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2159万千瓦。其中,小水电资源1324万千瓦,可供规划开发的小水电资源654万千瓦。青海,无疑是中国水电开发"富矿区"之一。
青海省卫生厅污染防治处处长郭竞世称,相对于四川、甘肃、云南等水电资源丰富的江河上游省份,青海省的小水电"还是少得很"。青海所有小水电项目,都是在国家水电建设规划内,通过有关部门审批建设的。
2002年12月,青海省经贸委、水利厅"为规范小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联合发布《加强全省小水电开发建设管理意见》。此后,青海省陆续颁布多个加强小水电开发的政府文件。
郭竞世认为,青海省对农村小水电的态度与湟水河关停小水电政策之间并不存在矛盾。郭竞世表示,小水电是历史阶段性产物,解放前西宁能用上朝阳水电站的电,"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国家电网暂时到不了,但水电资源丰富的边远牧区,适度开发小水电,有利于改善牧区人生活水平。
根据2010年第14期《中国水利》刊登的论文《加快青海小水电开放的几点思考》,截至2010年6月,青海省共建成小水电站173座,装机容量达28万千瓦。2000年以来,"青海省小水电迎来了发展高峰"。仅2008年,青海新建农村小水电20座,新增装机7万千瓦。
与青海省一样,前述出现小水电或关或停的湖北、四川两省,目前其实也只是表态在某些地方停建或禁建小水电,并未承诺未来完全不新建小水电。
小水电争议
犹如青海省在小水电问题上的不同政策,关于小水电的争论,从未停止。
2003年以来,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水利部认为,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可以替代农村地区传统烧柴、烧煤的供暖方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并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根据水利部2011年7月发布的《农村水电工作综述》,全国1600个县市均有小水电站分布,小水电站总量达到4.5万座,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至2008年,3亿无电农村人口用上了水电。
农村小水电建设仍在加速。根据水利部规划,至2020年,全国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超过7500万千瓦。
自1999年就开始关注小水电问题的翁立达认为,小水电是一把双刃剑。
理论上,合理规划、合理建设的小水电可以对河道水文进行调节,在解决农村边区用电问题的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过,现阶段小水电无序、过度的开发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小水电分布"点多面广"的特性,又使得国家和地方的监管工作难以落实。
多位环保界人士认为,小水电的生态影响值得重视。在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对山体、河道的改造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引水式小水电对水资源的过分攫取,还会导致河中无水、水中无鱼的局面,严重影响地下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
在跑马圈地的小水电开发热潮中,四川、湖南、浙江、湖北等原本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省份,都已出现河道脱流、断流现象。
小水电投资商为追逐利润不择手段。在近年来关停整改的小水电中,不少是未经环境评估即匆匆上马的。小水电热潮,也催生了一批炒卖水电开发权的中间商。
"十几年来,小水电开发愈演愈烈。国家有必要对小水电开发乱象进行整治,同时正视小水电的生态环境影响,重新讨论能源需求和生态发展的关系问题。"翁立达说。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青海高价关停合法小水电站 地址:http://www.cabhr.com/news/hangye/9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