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浏览次数:1123次
5月14日上午,一条直径400毫米的过街水管爆裂,造成蜀都大道沿线约2公里路段临时交通管制,这场意外事故,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座城市的地下管线。
长达数千公里的电力管线在这座城市的地下穿行,尽管被埋在地下,这些管线仍面临着一些安全隐患和威胁。
“地下电缆最大的威胁来自外力破坏。”国家电网成都电业局城网管理所生技科配网运行主管苏天渭总结说,电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所有的电缆故障中,由外力破坏引发的故障占到90%以上。另外,部分中心城区的电力通道狭小,电缆密集,会让电缆事故发生率升高;极少一部分老小区仍在使用已被淘汰的油脂电缆,与新型电缆比较,这种老材质的电缆绝缘性和稳定性都较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外力破坏
去年全市10千伏电缆故障
外力破坏占90%以上
“2011年全年,全市10千伏电缆发生的故障中,外力破坏占绝大部分,比率甚至超过了90%。”苏天渭说,这个数据来源于成都电业局城网管理所。
苏天渭解释,外力破坏包含多个方面。不可逆的气候和天气因素是其中一个方面。“在不可逆的气候条件下,有可能会发生积水冲毁地下电缆,淤泥堵塞电力通道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地下电缆的正常工作。”
施工等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对电缆的外力破坏。“经常都会有施工单位野蛮施工挖断地下电缆,这也是造成电缆故障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电力管线的配套设施由金属制成,一些不法分子将其视为偷盗的对象,偷盗电缆及其配套设施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电缆被切割,配套设施被盗走,地下电缆必然会出问题。
通道狭小
电缆密集让事故发生率升高
成都电业局城网管理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范围内由城网管理所运行维护的电力通道共计1923公里,其中电力隧道137公里,浅沟、排管共计1786公里。
苏天渭介绍说,电力通道是在地下存放电缆的通道,从建设方式上来说,可分为隧道、浅沟、排管三类。“一个问题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已建电力通道,普遍存在通道空间偏小,且电缆过于密集等问题。”
苏天渭举例说,如宽600毫米高600毫米的电力通道,能够存放6根电缆,但出于维护工作的需要,最理想的数值是存放4或5根电缆。但现实情况是,部分中心城区电力需求量大,而电力通道又相对狭窄,导致不少电力通道满载,甚至有部分电力通道“超载”。
“如果电缆在通道内过于密集,会对电缆线路的供电可靠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夏冬两季负荷高峰期,线路负荷普遍较高,电缆散发的热量无法迅速向外界传导,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运行,会使电缆事故发生率升高,同时也会影响电缆使用寿命。”
苏天渭认为,部分中心城区电力通道空间较为狭小,主要原因还是规划建设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比如说,10多年前,修一条电力通道,宽600毫米,高600毫米,当时认为足够使用了,但10多年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用电需求的增加,这个空间就显得狭小了。”
老旧线路
老材质绝缘性和稳定性较差
除了电力通道外,电缆的材质也是影响地下电缆安全的重要方面。
“现在,绝大部分电缆使用的是交联聚乙烯材料,这种材料绝缘性好,运行较为稳定,事故率较低。然而,目前市内仍有极少一部分电缆用的是油脂材料,与广泛使用的交联聚乙烯材料相比,这种老式材料在材质和构造上具有先天性不足———它的绝缘性能和运行稳定性,都大大低于后者。”苏天渭说。
这部分电缆主要存在于市内的一些老小区内,属用户产权电缆,“也就是说,不属于电业局的维护管理对象。”苏天渭说,然而,它仍然能对地下电缆的安全造成威胁。“很多油脂材料的电缆与其他电缆存放于同一条电力通道内,如果这种材质的电缆出问题,也会影响到其他电缆的安全。”由于这类电缆不属于电业局的维护管理对象,电业局工作人员只能与电缆的产权所有者进行交流,“就是劝他们尽快更换新材质的电缆。”
应对措施
开通风口、定期巡视
面对威胁地下电缆安全的三大因素,电力工作人员应如何应对?
城网管理所的电力通道巡护队在具体维护地下电力通道的安全,为了将外力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他们会对地下电力通道进行定期巡视,“通常是每周巡视两次。”苏天渭说,同时,队员还会对已经发现缺陷的地下电力通道进行处理,如更换破损沟盖、清除积水和淤泥等。另外,针对施工对地下电缆的破坏,工作人员在加强施工路段巡视的同时,也会与施工方进行沟通协调,避免因施工造成电缆损坏。
对于部分中心城区电力通道空间狭小,电缆密集的情况,从成本和对市民生活影响方面考虑,扩建地下电力通道一般都是在道路改造期间进行。“虽然扩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道路未改造时,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们会在通道盖板上加装通气孔,天气炎热时,在有人值守的情况下,甚至会搬开盖板,让电缆更好散热。”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三大隐患威胁地下电缆 地址:http://www.cabhr.com/news/hangye/9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