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求职
小程序求职
 丨  关注公众号
客服:400-901-2628  丨  招聘优势  丨  客户评价  丨  注册简历
首页 > 行业新闻 > 光伏反倾销 欧盟当三思而行

光伏反倾销 欧盟当三思而行

发布时间:浏览次数:694次

(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近几年,随着技术进步,光伏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光伏发电越来越多地进入千家万户,新能源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任何阻碍价格合理下降、人为限制市场开放的贸易保护行为,都意味着迫使这一惠及全球、造福人类的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向后倒退,遑论发展?当三思而行!

     美国“双反”案尚未终结,欧洲光伏市场硝烟再起。近日,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称,德国企业Solar World公司已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欧盟委员会将在未来的45天内决定是否立案。

     就在得到消息的两天内,中国光伏企业迅速作出反应。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4家我国主要光伏企业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吁欧盟慎重考虑这次反倾销调查,同时希望我国政府采取相关措施,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

     与面对美国“双反”不同,此次我国光伏企业应对动作明显加大。作为目前全球主要的光伏应用领域,欧洲市场举足轻重——整个欧盟市场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光伏企业超过50%的销售份额。另外,与应对美国“双反”不同的是,此前不少国内光伏企业采用从其他地区采购电池片的方式绕开障碍、曲线入美,此次若欧洲对华反倾销,采取绕道策略将无法应对。正如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陈卓所说,“一旦欧盟委员会决定立案调查,对欧洲市场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光伏产业陷入低谷,欧盟本土的光伏组件商经营惨淡,倒闭成潮,当地企业却把责任推托为“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提出申诉的德国企业Solar World首席执行官Frank Asbeck竟称,同样处于亏损的中国企业因有来自政府的支持,能将中国产品倾销到欧洲市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在今年5月至6月,本报曾专门组成调研组,采访过国内10多家光伏企业。记者一路看到的是,面临亏损的中国光伏企业均在艰难支撑。但与此同时,企业研发人员也在积极致力于提高量产电池的转化效率,不断完善高效能电池技术,以保持规模生产的稳定性。科研人员还和工人一道优化制造工艺,行政人员则从一张纸、一盏灯的使用上节能降耗、拉低成本。可见,中国的光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间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光伏产品之所以能越来越物美价廉,依靠的绝不是政府补贴,也不是牺牲利润换取市场,而是不懈地追求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客观地说,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已让身处光伏业“寒冬”的中国企业倍感压力,若最大的客户欧洲市场再关上大门,中国的光伏制造业无疑将面临新的挤压。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欧洲市场将出货量占据全球一半的中国光伏产品置于门外,对欧洲光伏业的发展同样毫无益处。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一旦这次反倾销立案,“双刃剑”下势必两败俱伤。欧洲的多晶硅企业、生产光伏电池材料和设备的企业将失去最大的客户;投资积极性本就开始下降的光伏电站运营商,也将失去价格较低的组件,从而造成电站建设成本高企,收益率大幅减低。而且,欧盟的就业更会因此受到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与太阳能产业相关的岗位约28万到30万个,其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企业的供货需求。

     这样的两败俱伤,对全球光伏业的发展是一大打击。近几年,随着技术进步,光伏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光伏发电越来越多地进入千家万户,新能源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任何阻碍价格合理下降的行为,都意味着迫使这一惠及全球、造福人类的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向后倒退,遑论发展?同时,全球光伏市场正在经历大规模的自我调整,通过理性的自由竞争,完全可以形成更为科学、更加合理的市场模式。因此,任何一种人为限制市场开放的贸易保护行为,都可能破坏光伏产业的平衡发展。

     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欧盟当三思而行!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光伏反倾销 欧盟当三思而行  地址:http://www.cabhr.com/news/hangye/92415.html

分享

粤ICP备12041652号  粤B2-20181492人力资源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174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之人才及招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