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浏览次数:874次
在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中,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快速驶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甘肃省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风电、光电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能源建设大干快上
甘肃省风能资源丰富,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五位。甘肃省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部分山口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9%,具有连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优越条件。
从第一个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风电场落户酒泉市,到全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市开工建设,甘肃省新能源发展速度之快令业界瞩目。目前,甘肃省已有并网风电场41座,装机容量570.16万千瓦,并网光伏电站15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
据了解,风电与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建设周期短、速度快,一个风电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完工只需7个月~8个月,而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周期仅为风电项目建设周期的一半。为实现酒泉市风电基地一期装机目标,自2010年5月以来,酒泉市风电场几乎月均以80万千瓦以上的速度推进。
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2009年风电装机量为89.7万千瓦,2010年达到145万千瓦,2011年则飙升至560万千瓦。今年,甘肃省预计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到2015年底,酒泉市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将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电网“供大于求”
甘肃省华能桥湾第三、第四风电场项目投资额约40亿元,装机容量31万千瓦,所发电能通过桥湾330千伏升压站升压后依托敦煌750千伏变电站送出。
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被誉为甘肃省风电外送的“高速公路”。尽管风电场低电压经过整改后,河西风电输送能力从原来的160万千瓦提高到了260万千瓦,但仍无法满足酒泉市541万千瓦风电全额上网的要求。倘若遇到酒泉市小水电大发、冬季火电机组供热发电、风电大发的时候,电网通道输送的压力增大,电力送出的矛盾也随之凸显。
记者从甘肃省电力公司了解到,甘肃省核准在建的风电、光电装机总容量179.96万千瓦,已取得路条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光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46.9万千瓦,全省已建成、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光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00万千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甘肃省内用电负荷较小,外送通道容量有限,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新能源送出与消纳的要求。同时,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其电量若在甘肃省内消纳,必然将挤压其他电源的市场空间,导致火电企业全面减产。因此,从电力电量平衡的角度考虑,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甘肃省电网“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持续存在,河西地区风电等新能源送出受市场消纳、输送通道、调峰能力等问题制约仍将处于受限状态,这也是全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甘肃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制约甘肃省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消纳能力不足,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发展当地高载能产业,在政策支持下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促进甘肃省新能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消纳。
破解瓶颈制约
作为酒泉市风电基地一期项目的配套送出工程,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河西电网最大送出功率突破了300万千瓦。为了保证风电输出通道的安全稳定,甘肃省围绕风电的出力特性,首次在国内风电送出输变电工程中应用了可控高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河西750千伏电网无功调节和限制过压的矛盾,大大提升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此外,甘肃省还投资640万元,完成了国内第一套大型风电群有功智能控制系、风电实施监测与功率预测、风电分析与考核等系统的研发。这些系统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各风电场之间由风况、设备等差异而产生的空闲容量,可为酒泉市风电基地增长7.05%的上网电量,从而保证风电送出水平的最大化。
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甘肃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送出、就地消纳”的原则,适时提出了“各并网项目先制订整体送出方案,再进行单体项目接入”的要求,形成了在统一电力规划的框架内编制风、光电发展规划的互动协同机制,实现新能源科学发展,积极引导用电负荷发展,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缓解新能源发展与市场消纳的矛盾。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甘肃着力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地址:http://www.cabhr.com/news/hangye/93331.html